中国男足的世界杯预选赛征程,堪称一部充满希望与失落的编年史。自1957年首次参加世预赛以来,国足已12次向世界杯决赛圈发起冲击,但仅成功晋级1次(2002年韩日世界杯)。这一数字背后,是几代球员和球迷的共同记忆。
早期探索:屡战屡败的起步阶段
1957年,国足首次亮相世预赛,面对印尼队时因净胜球劣势出局。此后20年,因政治原因长期缺席国际赛事。1981年重返世预赛,却在最后阶段被新西兰队“默契球”淘汰,引发“只差一步到西班牙”的悲叹。
黄金一代与唯一的高光
2001年,米卢率领的国足在十强赛中打出6胜1平1负的佳绩,历史性闯入世界杯。但此后5届世预赛,国足3次止步亚洲区小组赛,2次倒在12强赛,甚至出现过1-5惨败泰国的“6·15惨案”。
归化政策与新的尝试
2019年起,国足启动归化球员计划,艾克森、洛国富等球员加入。然而2022年世预赛仍未能突围。如今冲击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名额增至8.5个,但国足在36强赛的表现依旧起伏不定。
“我们总在算分,却很少算清自己的实力。”——某资深足球评论员
从12次世预赛的轨迹来看,国足的问题远非“换帅”或“归化”能解决。青训体系薄弱、联赛功利化、管理机制僵化……或许,比冲击世界杯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国足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