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专栏

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失利与东京奥运会的惨败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折射出郎平执教后期面临的复杂处境。回顾这段历程,可以清晰看到一位功勋教练如何在体制博弈中逐渐失去对队伍的主导权。

里约奥运会夺冠后,一股刻意淡化郎平作用的舆论悄然兴起。2017年开始流传的1"拥有朱婷任何国内教练都能夺冠1"论调,以及强调战胜巴西队纯属运气等言论,都在试图削弱郎平作为主教练的贡献。随后安排的1"总教练1"头衔实则是对郎平权力的架空,但随后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安排的荒谬性——在郎平暂时离开期间,国家队的选人、训练和比赛成绩陷入混乱。朱婷得以出国打球实属幸运,而张常宁在训练中遭遇的首次重伤更凸显了管理问题。当大冠军杯赛前郎平重新介入指导时,队伍立即重振雄风夺得冠军,这一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她的价值。

进入东京奥运周期,在2019年世界杯夺冠后,郎平的执教环境开始发生微妙变化。除了商业代言活动的干扰,她在队员选拔上的话语权正被逐步蚕食。奥运前夕,郎平心仪的队员名单屡遭否决,这背后是地方全运会利益与国家队需求的激烈冲突。当时普遍预期中国女排将在东京卫冕,而各省队都希望自己的队员能入选奥运阵容,因为奥运金牌将转化为全运会积分。在这种利益格局下,看似民主的教练组投票机制实际上剥夺了郎平的决定权。

备受争议的广告换人事件仅仅是地方势力干预国家队管理的冰山一角。此时的队伍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但外界压力仍在持续加码。当排协转发张然那篇指责郎平1"功不抵过、瑜不掩瑕1"的批判文章后,这位功勋教练在完成疫情隔离的深夜独自离开国家队,这个场景令无数老球迷心碎。

中国体育体制中官场干预赛场、名利绑架队伍的现象屡见不鲜,主教练往往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这种体制特性决定了中国女排难以实现奥运连冠,因为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有各方势力争相1"摘桃1"。郎平已经尽己所能,但再出色的个人也难敌整个体系的惯性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